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

香港古蹟巡禮 - 前九龍英童學校 / 古物古蹟辦事處


外國的古蹟遺址寫得多,其實香港也保留了少數殖民地時期建築。在佐敦實習期間,小友利用空閑參加了前九龍英童學校的導賞團







前九龍英童學校位處彌敦道136號,是一所維多利亞式紅磚建築物,亦為現存香港歷史最悠久為外藉兒童而興建的學校建築。



1991年7月19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
並於1992年進行全面復修,後來用作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文物資源中心,作為保護及維修香港具歷史價值建築的基地直至今日。



旁邊是聖安德烈堂(左上角吊臂車旁邊),歷史價值稍遜,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。前面正在進行活化工程,將來會變成一處商業+休憩混合用地。


十九世紀,旅居香港的外藉人士及其子女日漸增加,對學校的需求亦越來越大。英國人最初曾在金巴利道設立一所簡陋的學校,名為聖安德烈學校,但於1896年被颱風吹毀。1900年,何東爵士捐助15,000元,資助港英政府興建新校舍。當時何東曾提出一個要求,這所學校必須讓所有外藉兒童都能受惠。然而在學校接近建成時,英國人卻反口說學校僅供英童使用。何東大怒,磋商下英國人同意另選地址建一所給其他外藉兒童的學校。[照片:Sir Henry A. Blake奠基的奠基石]

現存校舍於1900年正式興建,同年7月20日由當時香港總督卜力(
Sir Henry A. Blake)奠 基,於1902年4月19日落成啟用。學校初期為小學,只有約60名5-15歲學生就讀,由曾於皇仁書院任教的班祖文。占士出任第一任校長,加上其妻子及 一名教師,三人負責所有校務。1920年代起,學校規模不斷擴展,增建課室,並招收中學生。校舍不敷使用,遂於1936年遷到何文田天光道新校舍,後來改 名為英皇佐治五世學校
尖沙咀街坊福利會於1957年開始租用校舍作為會址,直到1991年才遷出,現址就在旁邊。



[照片:前方
游廊]因應香港潮溼嚴熱的氣候環境,這座英式建築亦有所調整,建有寬闊游廊,高樓底和金字瓦頂等,四週有游廊環繞。
校舍右首(南翼)高兩層;中部及左首(北翼)則高一層。校舍中央設有禮堂,兩邊則為課室和教員室,二樓則是校長室。由於樓梯已有逾百年歷史,即使加固了也不敢頻密使用,所以導賞團不會上二樓參觀校長室。




初期政府試圖為這座歷史建築翻新時,缺乏相關經驗及知識,在原有的磚牆上刷上新漆,一段時間後發覺這樣反而使得原有磚牆不通風,新漆也容易剝落,但已沒法補救,只好維持原狀。



這裡保留了一小部分有新漆和沒塗上新漆的磚牆,比較之下差別十分明顯。



這是用來鈎住窗戶的吊鈎。因香港天氣炎熱,長時間都要打開窗戶通風。


裡面不準拍照,所以只能影外面 ...... 這裡是學生主要的活動範圍,簡單來說就是操場。難道當時彌敦道一帶已起滿建築物?這操場也小得太可憐了。
小閘門的光影更添一份復古的味道。



二樓便是校長室,外面還有舊式的外置爬梯。如果不是導賞員說過,我不會知道原來叫做貓梯
參觀完前九龍英童學校,接著往天文台進發



「前九龍英童學校及香港天文台1883大樓」公眾導賞團
時間:逢星期五(公眾假期除外),下午3時45分至5時,粵語主講
注意:名額30人,額滿即止。


最佳攝影時段:2-5點(以夏天為準)陽光正對建築立面,5點後太陽已被彌敦道對面的高樓大廈遮擋。

3 則留言:

  1. 說來慚愧, 身為香港人, 時時經過這裡, 一次也沒有進去參觀 ...... 可能總是感覺, 香港總是一個沒感情的城市 ...... 希望聖安德烈堂旁邊的地盤, 不是一幢shopping centre, 什麼GUC.... L....莎....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對我來說,這些較重歷史感的建築確是沒有任何回憶 ... 不過我總是喜歡追尋香港舊日的足跡。可以的話,我希望為每一棟香港古跡都寫一篇這樣的遊記。

      刪除
  2. 小友的這一篇文章一定係用copy帶過來...我剛剛才獲知只要一按圖片是會連結回到舊Yahoo Blog的...可能12月唯讀完就一齊消失,不過只是一篇無所謂..接著就不要如此搬了...都係用滙入滙出才穩陣!

    回覆刪除